五味子丸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4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五味子一两半 熟干地黄( 焙) 肉 苁蓉( 酒浸,切,焙) 各四两 牛膝( 酒浸,切,焙) 菟丝子( 酒浸,别捣) 泽泻 白茯苓( 去黑皮) 巴戟天( 去心) 赤石脂 山茱萸 杜仲( 去粗皮,炙) 山芋 石膏( 碎) 远志( 去心) 柏子仁各二两
瘛,筋脉相引,健忘心忪。
TKRC Z01D1/1812(健忘) / Z01D1/1812(健忘) / Z01A/D070011003(番薯) / Z01A/D008001006(泽泻) / Z01A/D230003019(红花五味子) / Z01A/D175003002(草苁蓉) / Z01A/D072002017(山茱萸) / Z01A/D008001005(东方泽泻) / Z01A/D230003003(五味子) / Z01A/D230003016(毛叶五味子) / Z01A/D230003021(华中五味子) / Z01A/D218056017(巴戟天) / Z01A/D230003006(翼梗五味子) / Z01A/D098001001(杜仲) /
IPC A61K36/74(茜草科) / A61K36/79(五味子科) / A61K36/39(旋花科(牵牛花科),例如旋花属) / A61K36/64(列当科) / A61K36/884(泽泻科) / A61K36/46(杜仲科,例如耐寒的橡胶树) / A61K36/40(山茱萸科) /


相关项
  • 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草苁蓉的全草。
  • 番薯: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 杜仲: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 泽泻: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石膏: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 巴戟天: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千,轻轻捶扁,晒干。
  • 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 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 功能主治: 瘛,筋脉相引,健忘心忪。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入真酥五两,再捣
    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
    日午温酒送下。


相似方剂
山芋丸 翟平薯蓣丸 百补构精丸 巴戟丸 牛膝丸 却老苁蓉丸
巴戟丸 远志丸 补肾丸 十补丸 大益智散 补肾续断丸
菟丝子丸 白术丸 柏子仁丸 山茱萸丸 山芋丸 大益智散
菟丝子丸 山芋丸 黄耆丸 巴戟天丸 石斛丸 肉苁蓉丸
杜仲丸 平补苁蓉煎 泽泻丸 杜仲丸 苁蓉丸 六神丸
天雄散 黄耆丸 山芋丸 山茱萸丸 巴戟丸 十补丸
干地黄丸 增益八味丸 鹿茸丸 柏子仁丸 覆盆子丸 干地黄丸
雄鹅散 薯蓣散 五味子丸 苁蓉丸 石苜蒲丸 育脾固肾地黄丸
鹿茸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五味子丸,《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7D54A994CEF24F18985382764040C7CE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