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益八味丸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8 年) 《类编朱氏集验方》
传统知识-方剂 熟干地黄( 酒洒九蒸,晒干) 鹿茸( 去毛,炙) 五味子各四两 山药( 大块者,酒浸一宿) 山茱萸( 去核) 大附子( 一两者,炮) 牛膝( 酒浸一宿) 各二两 白茯苓 牡丹皮( 去骨) 泽泻( 酒浸一宿) 各一两半
TKRC Z01D2/311343(滋养肝肾) / Z01A/D085001(薯蓣属) / Z01A/D230003006(翼梗五味子) / Z01A/D085001020(山薯) / Z01A/D085001037(褐苞薯蓣) / Z01A/D230003019(红花五味子) / Z01A/D008001006(泽泻) / Z01A/D194002016(山蒟) / Z01A/D008001005(东方泽泻) / Z01A/D072002017(山茱萸) / Z01A/D230003016(毛叶五味子) / Z01A/D230003021(华中五味子) / Z01A/D230003003(五味子) / Z01A/D085001027(日本薯蓣) / Z01A/D085001001(参薯) /
IPC A61K36/40(山茱萸科) / A61K36/79(五味子科) / A61K36/884(泽泻科) / A61K36/67(胡椒科,例如牙买加胡椒粉或卡瓦胡椒) / A61K36/894(薯蓣科) / A61K36/8945(薯蓣属,例如山药,薯蓣或水薯蓣) /


相关项
  •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鹿茸: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 牡丹皮: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 泽泻: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 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用真鹿角胶半斤,锉细,于银石器中,法酒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盐汤任下。


相似方剂
增益归茸丸 八味地黄丸 当归地黄丸 地黄丸 加味地黄丸 补肾地黄丸
人参地黄丸 山茱萸丸 补肾地黄丸 八味丸——滋补肝肾,育阴培阳 人参地黄丸 加味地黄丸
石斛丸 加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 茱萸丸 海桐皮散 加味地黄丸
加味八味丸 芎藭汤 玄英汤 鹿茸丸 加减地黄汤 芎?汤
肾气丸 八味地黄丸 加减肾气丸 双补地黄丸 加味地黄丸 益阴肾气丸
加味地黄丸 干地黄丸 拱辰丹 育脾固肾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熟干地黄丸
滋阴八味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增益八味丸,《类编朱氏集验方》,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5C6A768DDC544DD28F56F5A3372781EF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