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直接相互作用的科学,以人类传统植物学知识及其应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利用、医药利用、生态利用和文化利用等。人与植物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主体;民间传统植物知识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民族植物学是关于“人类生存斗争的学科”
  • 2007年1月27日至30日,Kaua‘i宣言。
  • 如果没有植物,人类就不可能存在。几乎所有能量都是由植物形成的。以无数种不同的方式依赖植物生存。
  • 可以从活生生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到更多东西,需要尊重每个社会中存在的对待自然的多样方法的智慧。
  •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民族植物学有独特的地位,可以帮助制定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全球问题上的有效解决方案。
  • 民族植物学可以加强人类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可以帮助试图理解这些方式,利用这些经验来应付我们面临的挑战。
民族植物学3大科学问题
  • 民间传统植物知识有哪些?(摸清家底)
  • 人类是如何选择利用植物的?(探讨机制)
  • 人类选择利用植物的意义是什么?(拓展应用)



什么是传统知识?

传统知识是一种存在于特定区域,并由特定主体拥有且代代相传的特定知识表现形式,是以传统形式呈现的智力成果。传统知识不仅是现代知识产生的源泉和发展前提,也逐渐成为影响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资产。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知识常被发达国家“剽窃”和“不当滥用”,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遭到严重损害。 自2000年开始,传统知识得到WIPO认可,并开展保护。



中国植物传统知识库

中国是植物传统知识最丰富的国家,约有30%的植物(11000种)作为或曾经作为药物、食品和染料等各种用途使用过。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加强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等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建设。推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衔接。提出要构建传统知识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规则体系。

2021年10月,COP15会议通过“昆明宣言”,承诺确保公平公正地进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惠益分享。

对传统知识调查登记和保护亦写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

本库将基于我国三代民族植物学工作者调查和积累的海量历史数据,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的历史数据积累,完成如下工作:

(1)运用民族植物学、植物资源学和文献情报学等理论方法,从传统利用的植物入手,厘清“植物传统知识原型”的概念、内涵和适用范围。构建数据整理和注册登记标准,实现植物传统知识原型的标准化解析,编制中国植物传统知识库数据标准。

(2)对标国际权威数据库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建成和发布中国植物传统知识库。利用科学大数据的汇聚技术和手段,聚合和整合中国有史以来被人们利用的植物及相关信息,完成 10000 种植物传统知识入库,并汇聚地理环境、民族、地区、植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等关联信息。

(3)利用知识图谱和图像数据库技术,开展中草药配方(方剂)、民族植物学、民族药物学等相关学科 500-600 册(篇)历史文献、志书、资料集等的数字化和知识图谱解析,形成具有一定归档意义的宣示性数据,从而进行注册登记和归档。

(4)基于大数据建立潜在价值评估指数,为特定植物传统知识的应用现状、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分级。

(5)构建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服务平台,数据库将按照多分类体系兼容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归类、建立索引,提供包括联想提示、同义关联、多级筛选的物种信息和传统智能检索功能和多类型信息展示界面,基于植物传统知识原型科学数据建立形象的可视化呈现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便捷网络服务。

本研究将构建持续运维的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并建立知识原型汇交系统,不断汇入我国公开发表的植物传统知识和最新调查研究成果,为我国生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二次青藏科考简介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基础上开展的。将坚持“目标导向、集成力量、查明变化、支撑发展”的方针,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锻造新时代青藏科考精神,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隆升与资源环境效应、资源环境承载力、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与影响、生态屏障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防治等重点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机理,优化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出亚洲水塔与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和绿色发展途径的科学方案。



青藏高原野生经济植物民族植物学调查项目简介

子课题“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民族植物学调查与评估”(项目编号:2019QZKK05020301),隶属于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题二“高原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课题三“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评估”的子课题。采用民族生物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生物学分析手段相结合,重点选择生物多样性丰富、特色少数民族聚集地为考察点,主要包括藏东南地区、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滇西北地区、川西地区)和南亚通道区等4个重点考察区域,涉及到的世居特色少数民族为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彝族、白族、纳西族、羌族、傈僳族等15个少数民族。开展青藏高原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系统评价,编制青藏高原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目录,出版青藏高原区域性民族植物志;筛选、挖掘可用于药用、食用、护肤、染料、香料和纤维等植物资源,制定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等可持续发展近期和长远目标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