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芍药汤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406 年) 《治痘全书》
传统知识-方剂 黄连 芍药 猪苓 泽泻 白茯苓 白术 甘草
痘中下痢红多者,及先吐后泻。
TKRC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212017006(云南黄连) / Z01A/D008001005(东方泽泻) / Z01A/D008001006(泽泻)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212017002(三角叶黄连) / Z01A/D212017001(黄连) /
IPC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718(黄连属(黄连))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884(泽泻科)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相关项
  •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猪苓: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 泽泻: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功能主治: 痘中下痢红多者,及先吐后泻。



相似方剂
白术芍药汤 茯苓汤 猪苓木通汤 加减五苓散 茯苓面 五苓散
白术汤 术附汤 清热止泻汤 温脾止泻汤 化滞香薷饮 香连化毒汤
生姜五苓汤 黄连汤 阿胶丸 甘草散 安胎桑寄生散 利水益元散
芍药芩连葛根汤 去桂五苓散 芍药黄连汤 加味猪苓汤 乞力伽散 茯苓汤
五苓散 四苓解毒汤 养胎饮子 当归芍药汤 三白汤 泻心散
茵陈五苓散 君苓汤 加味白术芍药汤 伐肝补脾汤 茯苓饮 山栀五苓散
黄耆汤 加味保元汤 茯苓术散 人参自术散 辰砂五苓散 调中散
人参散 加减四君子汤 大枣汤 消疳汤 养胃化毒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黄连芍药汤,《治痘全书》,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E248AF45124D4A1D9BC5662DA77ACA22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