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汤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4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黄耆一两 枳壳( 去瓤,麸炒) 大腹皮各半两 黄连( 去须) 三分 白茯苓( 去黑皮) 芍药各一两 甘草( 炙) 三分
伤寒后,下痢赤多白少,所注涩痛。
TKRC Z01D1/22(伤寒) / Z01D4/A01.001(伤寒)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212017001(黄连)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021002001(槟榔) / Z01A/D212017006(云南黄连) / Z01A/D212017002(三角叶黄连)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IPC A61K36/889(棕榈科,例如枣椰子或椰树或美洲蒲葵) / A61K36/718(黄连属(黄连))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相关项
  •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大腹皮: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 功能主治: 伤寒后,下痢赤多白少,所注涩痛。

  •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
    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相似方剂
枳壳散 健脾散 黄连散 黄连芍药汤 导滞汤 黄耆散
桂心汤 龙骨散 缩胎散 茯苓汤 茯苓茱萸丸 家秘川连枳壳汤
地榆饮 茯苓饮 升麻黄连汤 三白汤 加味脏连丸 黄耆散
芍药芩连葛根汤 黄连散 连肠丸 黄耆芍药汤 健脾散 枳实芍药干姜甘草汤
黄耆甘草汤 清肝散 乌梅丸 芍药黄连汤 平肺汤 当归散
人参散 升麻汤 震泽汤 黄耆汤 枳壳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黄耆汤,《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C936B545D779464583016A62F7349B76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