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冬丸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4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天门冬( 去心,焙) 三两半 桑根白皮( 锉,炒) 白茯苓( 去黑皮) 各三分 杏仁( 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甘草( 炙) 贝母( 去心,炒) 各一两
骨蒸劳气。
TKRC Z01D1/1822(咳嗽) / Z01D4/R05(咳嗽) / Z01D4/R05.X01(咳嗽) / Z01D4/R05(咳嗽)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174087055(狭瓣玉凤花) / Z01D1/1822(咳嗽) / Z01D4/R05.X01(咳嗽)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023003005(天门冬) / Z01A/D156008006(蒙桑) / Z01A/D023003(天门冬属) /
IPC A61K36/60(桑科(桑树科),例如面包果树或无花果树)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898(兰科) / A61K36/605(桑属(桑树)) / A61K36/8965(天门冬属,例如天门冬或文竹) / A61K36/484(甘草属) /


相关项
  • 鸡肾草:为兰科植物狭瓣玉凤花的全草。
  • 天门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的种子。
  • 桑白皮: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功能主治: 骨蒸劳气。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绵裹含化咽津;煎麦门冬汤下亦得,不拘时候。


相似方剂
天门冬丸 天门冬煎 白前饮 天门冬丸 木乳散 茯苓贝母汤
甘草汤 贝母汤 陈橘皮散 款冬花汤 贝母丸 杏仁膏
桃仁丸 葶苈子丸 杏仁散 贝母散 甘草汤 贝母汤
桑自皮汤 前胡散 葶苈散 天门冬丸 贝母散 麦门冬散
注唇膏 贝母丸 款冬花散 四神汤 鳖甲煎 杏仁煎
麦门冬散 木香散 桑白皮汤 噙化止嗽丸 防己丸 贝母散
郁李仁丸 如圣散 地骨皮汤 雌黄丸 杏仁丸 贝母散
桔梗饮 不灰木散 白散子 五味子汤 杏仁煎 麻黄汤
双鸳汤 天门冬丸 贝母散 紫苏汤 贝母煎 生姜煎丸
阿胶汤 陈橘皮散 桑白皮汤 桔梗汤 杏仁煎 杏仁膏
麻黄散 贝母散 赤小豆煎 防风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天门冬丸,《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ACEDFFEB484744B391ECA010A3C0CE64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