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酒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3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紫石英八分 附子( 炮) 三分 铁精 茯神 独活各五分 远志( 去心) 桂心各六分 牛黄 蜂房( 炙) 各二分 干姜 甘草( 炙) 人参各四分
小儿风痫,发作言语谬错。
TKRC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015005(当归属)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015005006(重齿当归) /
IPC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相关项
  • 独活: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蜂房:胡蜂科昆虫果马蜂Polistes olivaceous (DeGeer)、日本长脚胡蜂Polistes japonicus Saussure或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的巢。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晒干。
  • 紫石英:氟化物类矿物萤石族萤石,主含氟化钙(CaF2)。采挖后,除去杂石。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牛黄: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结石。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小儿风痫,发作言语谬错。

  • 用法用量: 上以绢袋盛,清酒五升,浸五宿。初服一
    合,一日二次。


相似方剂
紫石酒 茯神汤 茯苓安心汤 加减阿胶汤 茯神散 白茯苓散
附子散 四顺汤 附子丸 温脾汤 附子麻黄汤 加味四逆汤
思食大人参丸 半夏汤 人参汤 阿胶汤 陈曲丸 温脾汤
龙骨汤 平胃汤 理中汤 定心汤 附子化毒汤 人参散
镇心丸 茯神四逆汤 蟹爪散 温中汤 人参散 桂心散
附子麻黄汤 理中丸 伏龙肝散 补心汤 阿胶汤 半附理中汤
小定心汤 白术汤 五膈丸 半夏汤 半夏丸 茱萸人参丸
五膈丸 六味汤 附子朴中汤 加味定志丸 追魂丹 人参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紫石酒,《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EDAF8F9BEA64E3DB6438CFC4E2AA96C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