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

来源 唐 ●(距现今约 1373 年) 《备急千金要方》
传统知识-方剂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附子 人参 干姜各一两
积久冷热,赤白痢者。
TKRC Z01A/D203015032(鸡爪大黄)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203015021(掌叶大黄)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203015020(药用大黄) / Z01A/D203015(大黄属) / Z01A/D132007(樟属) /
IPC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708(大黄属(大黄))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积久冷热,赤白痢者。

  • 用法用量: 上锉。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相似方剂
附子丸 温脾汤 干姜丸 干姜散 黄芩丸 温脾汤
夺命丹 茯神汤 细辛煎 姜附汤 荡寒汤 胜金丹
通神散 天元二仙丹 匈奴露宿丸 禹余粮丸 附子丸 附子丸
参附救生汤 大黄干漆汤 附子散 参附益母汤 姜附散 六味汤
温白丸 姜橘散 附子散 烧羊肾散 神妙散 妙功散
附子粳米汤 温脾汤 石莲丸 丹砂丸 五圣散 熟艾丸
附子散 温脾丸 斗肛丸 干姜丸 白术散 附子丸
思食大人参丸 干姜散 半夏汤 人参汤 活命汤 茵陈附子汤
附子散 赤脂丹 桂附散 干姜丸 白术汤 赤石脂丸
参附茯苓汤 理气丸 当归大黄汤 干姜散 红倩丹 温髓汤
荆黄散 人参荆芥散 人参汤 附子丸 四顺汤 参苓术附汤
陈曲丸 二宜散 补肝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唐.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B21DBBA9648B4DA5B85DA8B3D2F686F6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