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散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2 年) 《圣惠》
传统知识-方剂 白茯苓一两 当归( 剉,微炒) 白芍药 芎? 桂心 黄耆( 剉) 人参( 去芦头) 熟干地黄各半两
产后蓐劳。盖缘生产日浅,久坐多语,运动用力,遂致头目四肢疼痛,寒热如疟状。
TKRC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199165001(芦苇) /
IPC A61K39/015(血孢子虫属抗原,例如疟原虫抗原) / A61K35/68(原生动物,如,鞭毛虫,阿米巴虫,孢子虫,疟原虫或弓形虫)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232(当归属) /


相关项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芦根: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 用或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产后蓐劳。盖缘生产日浅,久坐多语,运动用力,遂致头目四肢疼痛,寒热如疟状。

  • 用法用量: 上为散。每服先以水一大盏半,入猪肾一对 (去脂膜,细切),生姜半分,大枣三个,煎至一盏,去滓,入药半两,更煎至七分,去滓,食前分温二服。


相似方剂
白茯苓散 熟干地黄散 当归散 熟干地黄散 当归散 黄耆散
玉柱杖散 黄耆散 五味子散 五补人参丸 竹茹散 枸杞子散
人参散 熟干地黄散 黄雌鸡汤 熟地黄散 人参散 熟干地黄散
茯苓散 黄雌鸡汤 熟干地黄散 滋血汤 白术散 茯神丸
黄耆散 芍药汤 卫生汤 十宝汤 熟地黄散 人参散
芍药汤 白术散 木香散 人参芍药汤 芍药汤 当归散
白茯苓散 白术散 茯苓散 黄耆散 强肾气附子散 猪肾汤
秋季补肾肾沥汤 茯神散 子芩散 人参汤 强肾气附子散 陈橘皮丸
竹茹饮子 黄耆饮子 防风汤 猪肾汤 芍药散 加味四君子汤
白茯苓散 羊肉当归汤 白茯苓散 漏芦汤 黄耆散 黄耆散
人参芍药汤 熟干地黄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白茯苓散,《圣惠》,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C183E54212A14F8AA01F9E551E2260A7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