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汤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65 年) 《急救仙方》
传统知识-方剂 黄连 茯苓半两 大黄二两( 煨) 甘草 朴消方中黄连、甘草、朴消用量原缺。
目暴赤肿热痛。
TKRC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203015020(药用大黄) / Z01A/D212017002(三角叶黄连) / Z01A/D203015032(鸡爪大黄) / Z01A/D203015(大黄属)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212017006(云南黄连) / Z01A/D203015021(掌叶大黄)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212017001(黄连) /
IPC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718(黄连属(黄连))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708(大黄属(大黄)) /


相关项
  •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功能主治: 目暴赤肿热痛。

  • 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二钱,煎麦门冬汤食后
    调服。


相似方剂
二黄汤 朴消膏 搜风散 法制黑豆 茯苓钩藤汤 揭毒散
木香甘连汤 槟榔散 黑豆丸 杀虫丸 牛黄通膈汤 家秘三黄丸
大黄朴消汤 逆挽汤 探胎散 佛手散 败毒汤 加减安神丸
没药散 祛热汤 陷胸汤 消毒散 大黄丸 麻黄汤
解毒丸 解散甘草汤 香连丸 陷胸汤 甘露散 立效散
茯苓汤 荆黄散 琥珀膏 安神散 升麻汤 三黄汤
黄连当归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黄连散 芍药汤 大黄丸 茯苓汤
参苓散 怯热汤 升麻汤 马明汤 醇醨汤 连艽散
实脾散 王子汤 茯苓散 参远汤 桑白皮散 大黄汤
制肝散 消毒饮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二黄汤,《急救仙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F7754AD96B3141E28CC68B95B37012F6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