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串汤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19 年) 《青囊秘诀》
传统知识-方剂 白芍一两 白术一两 柴胡二钱 蒲公英三钱 天花粉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一钱 附子一钱 紫背天葵五钱
人有生痰块于项颈,坚如石者,久则变成瘰疬,流脓流血,一块未消,一块又长,未几又溃,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有流行串走之状,故名鼠疮,又名串疮。
TKRC Z01D1/9211(瘰疬) / Z01A/D177001008(芍药) / Z01A/D025237069(蒲公英) / Z01A/D025237038(淡红座蒲公英) / Z01D1/9211(瘰疬) / Z01A/D077032(栝楼属) / Z01A/D025237059(辽东蒲公英) / Z01A/D077032024(中华栝楼) / Z01A/D077032013(栝楼)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220006010(柑橘) / Z01A/D025237108(华蒲公英) /
IPC A61K36/42(葫芦科)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65(芍药科,例如中国芍药) /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428(栝楼属) / A61K36/288(蒲公英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蒲公英: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天花粉: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 功能主治: 人有生痰块于项颈,坚如石者,久则变成瘰疬,流脓流血,一块未消,一块又长,未几又溃,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有流行串走之状,故名鼠疮,又名串疮。

  • 用法用量: 水煎服。六剂痰块渐消,再服十剂而瘰疬
    化尽,再服一月痊愈。愈后可服六君子汤数十剂,
    以为善后之计,永不再发也。


相似方剂
消串丹 救肝开郁汤 增减逍遥散 调中汤 燥湿汤 壮火温脾汤
舒郁全睛丹 参术养胎饮 玉浮丸 小保和丸 葛真君汤 去毒化虫汤
息怒养妊汤 善夺汤 小保和丸 调脾饮 逍遥散 六君子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清串汤,《青囊秘诀》,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E6C790B3066C44199BCD4E59CCE5ECE9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