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心丸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3 年) 《太平圣惠方》
传统知识-方剂 桂心半两 石膏一两( 细研,水飞过) 人参半两( 去芦头) 川大黄半两( 锉碎,微炒) 半夏一两( 汤浸七遍去滑) 干姜一两( 炮裂,锉) 巴豆二十枚( 水煮一日,去皮心,炒令黄) 附子一两( 炮裂,去皮脐)
心腹留饮,宿食不化,腹胀气闷,痰逆头痛。
TKRC Z01D1/186(头痛) / Z01D1/1837(腹胀) / Z01D4/R51(头痛) / Z01D4/R51.X01(头痛) / Z01D4/R51.X01(头痛) / Z01D1/1837(腹胀) / Z01D1/186(头痛) / Z01A/D203015(大黄属) / Z01D4/R51(头痛)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199165001(芦苇)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203015021(掌叶大黄) / Z01A/D203015032(鸡爪大黄) / Z01A/D203015020(药用大黄) /
IPC A61K36/906(姜科)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708(大黄属(大黄))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芦根: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 用或晒干。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石膏: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心腹留饮,宿食不化,腹胀气闷,痰逆头痛。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研巴豆令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前以温水送下。


相似方剂
附子丸 千金丸 附子方 半夏散 温脾汤 人参散
三清神异丹 半夏汤 附子散 牵马丸 除邪丹 干姜丸
半夏散 玉真丸 千金丸 半夏丸 诃黎勒散 四神丸
半夏汤 解表附子散 白术汤 人参散 半附理中汤 人参散
上气丸 乌头丸 温脾汤 人参散 甘李根散 人参丸
人参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桂心丸,《太平圣惠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DE6610E0F7B949C7A3CC9F0C2912BEB1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