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丸

来源 唐 ●(距现今约 1302 年) 《广济方》
传统知识-方剂 鳖甲八分( 炙) 牛膝五分 芎藭四分 防葵四分 大黄六分 当归四分 干姜四分 桂心四分 细辛四分 附子四分( 炮) 甘草四分( 炙) 巴豆二七个
腹中痃气癖硬,两胁脐下硬如石,按之痛,腹满不下食,心闷咳逆,积年不愈。
TKRC Z01D1/1837(腹满) / Z01D1/1822(咳逆) / Z01A/D203015(大黄属) / Z01A/D203015020(药用大黄) / Z01A/D203015032(鸡爪大黄)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203015021(掌叶大黄)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022002018(细辛)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022002036(汉城细辛) / Z01A/D101086006(甘草) /
IPC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26(马兜铃科,例如细辛)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268(细辛属) / A61K36/708(大黄属(大黄))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鳖甲: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细辛: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功能主治: 腹中痃气癖硬,两胁脐下硬如石,按之痛,腹满不下食,心闷咳逆,积年不愈。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
    丸,平旦空腹温酒送下,每日三次,渐加,以微
    利一二行为度。


相似方剂
鳖甲丸 六味汤 上气丸 四味当归汤 当归汤 大黄汤
四神丸 桂苓散 冬疫五仙膏 地黄散 四顺汤 黑神散
附子散 温脾汤 小紫菀丸 当归汤 当归大黄汤 半夏汤
大黄汤 温脾汤 小女曲散 黑丸子 黄芩汤 温脾汤
附子丸 附子散 桂蜜汤 人参汤 紫菀牙上丸 转脾丸
附子麻黄汤 乳头散 黑神散 温脾丸 当归散 白蔹薏苡汤
温脾丸 白鲜皮汤 当归干姜汤 当归散 芎藭汤 橘皮汤
干姜丸 茱萸子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鳖甲丸,《广济方》,唐.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A8ECA4EDA79A481899451B1B1D2F68CD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