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217 年) 《古今医彻》
传统知识-方剂 苏子一钱半( 焙,研) 半夏 茯苓 陈皮 杜仲( 盐水炒) 各一钱 甘草三分( 炙) 前胡 桔梗各一钱 杏仁一钱( 汤泡,去皮尖)
伤寒夹痰,寒热往来,脉滑而喘逆者。
TKRC Z01A/D13007900102(野生紫苏) / Z01A/D046014001(桔梗) / Z01A/D015005012(紫花前胡) / Z01A/D015066027(前胡) / Z01D1/22(伤寒) / Z01D4/A01.001(伤寒)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220006010(柑橘) / Z01A/D098001001(杜仲)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3007900101(茴茴苏)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IPC A61K36/34(桔梗科(风铃草科)) /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53(唇形科,例如百里香,迷迭香或熏衣草)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535(紫苏属)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346(桔梗属)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46(杜仲科,例如耐寒的橡胶树) /


相关项
  •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的种子。
  • 前胡: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的干燥根。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 桔梗: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 紫苏子: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杜仲: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功能主治: 伤寒夹痰,寒热往来,脉滑而喘逆者。

  • 用法用量: 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相似方剂
二陈汤 苏子汤 枳桔二陈汤 华盖散 桔梗半夏汤 加味二陈汤
化痰饮 导痰汤 苏子降喘汤 苏子瓜萎汤 苏子降气汤 加味二陈汤
宁嗽汤 五圣丹 陷胸汤 茯苓利膈汤 小半夏茯苓汤 清金饮
前胡汤 人参柴胡散 加味二陈汤 苏子六安散 加味二陈汤 二陈加枳壳汤
生犀散 前胡散 练阳汤 丁香二陈汤 加味二陈汤 曲糵汤
除湿汤 参苏半夏汤 二陈汤 杏苏饮 黄连导痰汤 加减炎安丸
二陈汤 加减三拗汤 升麻透斑汤 枳实二陈汤 陈皮汤 山楂汤
实哮汤 降气化痰汤 茯苓散 羌活透肌汤 加味二陈汤 苏子降气汤
半夏杏仁汤 如圣加人参藿香杏仁汤 利肺汤 加味茯苓半夏汤 丁香二陈汤 补母止嗽汤
苏子杏仁汤 苏子杏子汤 秘传加味二陈汤 杏苏饮 加减麻黄汤 玉液丸
六君子汤 小半夏加橘皮汤 加减参苏饮 痰郁汤 清金定喘汤 苏子降气汤
苏子定喘丸 加味二陈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二陈汤,《古今医彻》,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7B4AF2A2BAE14E3B8603F70B85F4C1E0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