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茯苓汤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39 年) 《伤寒微旨论》
传统知识-方剂 茯苓 桂枝各一两 猪苓三分 滑石一两半 茵陈蒿二两
阴黄。病人五六日,脉沉细微,身温四肢冷,小便不利,烦躁而渴。
TKRC Z01D1/1810(烦躁) /
IPC


相关项
  •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习称“绵茵陈”,夏割的地上部分称“茵陈蒿”。
  • 猪苓: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功能主治: 阴黄。病人五六日,脉沉细微,身温四肢冷,小便不利,烦躁而渴。

  • 用法用量: 上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放温,
    分作四服。


相似方剂
二苓汤 茵陈茯苓汤 二苓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茵陈茯苓汤,《伤寒微旨论》,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5FB90DF347F940CFB5AE7C509EE57F19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