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汤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4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柴胡( 去苗) 二两 甘草( 炙微赤,锉) 半两 知母 人参 麦门冬( 去心,焙) 杏仁( 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各一两
疟病大渴,烦躁引饮不止,身体皆黄,小便不利。
TKRC Z01D1/1810(烦躁) / Z01A/D023017006(沿阶草)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74087055(狭瓣玉凤花)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023002001(知母) / Z01A/D023017019(麦冬)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IPC A61K35/68(原生动物,如,鞭毛虫,阿米巴虫,孢子虫,疟原虫或弓形虫) / A61K39/015(血孢子虫属抗原,例如疟原虫抗原) / A61K36/898(兰科)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8964(知母属) / A61K36/8968(沿阶草属) / A61K36/484(甘草属) /


相关项
  • 鸡肾草:为兰科植物狭瓣玉凤花的全草。
  • 麦门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或沿阶草的块根。
  •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的种子。
  • 知母: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疟病大渴,烦躁引饮不止,身体皆黄,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至六
    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相似方剂
变蒸散 柴胡知母汤 加味保元汤 神归汤 疗疟丸 茯苓汤
知母散 杏仁丸 甘草汤 解肌地骨皮汤 栝楼根汤 加味石膏汤
知母汤 柴胡汤 麦门冬汤 龙胆散 生姜煎丸 生脉散合甘桔汤
犀角散 柴胡散 柴胡汤 导赤散 人参丸 麻黄杏子汤
麦门冬汤 杏仁煎 柴胡散 如圣散 参杏膏 四神汤
柴胡姜桂汤 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 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知母散 人参白虎桂枝汤
生麦门冬汤 神验朱砂丸 贝母散 杏仁膏 如圣散 杏仁煎
草果建中汤 知母石膏汤 知母饮 人参柴胡汤 人参石膏汤 甘草汤
五味子汤 知母汤 知母丸 茯苓汤 菝葜散 栝楼散
小异功散 木通散 人参萝卜饮 人参散 人参白虎汤 柴胡麦冬散
竹叶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柴胡汤,《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4203A6F528CE4044AC9A48C0B0C82C45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