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丸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582 年) 《医方类聚》
传统知识-方剂 鳖甲( 去裙襕肉,用醋炙令黄) 附子( 炮) 赤石脂 乌蛇( 酒浸,去皮骨,炙黄) 各二两 黄耆枳壳( 去白,麸炒黄色) 当归 桂心 槐耳( 微炙) 槐子( 微炒) 猬皮( 炙令焦黄) 槟榔 川大黄( 锉,炒) 各一两 麝香半两( 研入) 皂荚十挺( 不蛀者,汤浸,皮,酥炙黄)
痔。肛边生鼠乳,及大肠疼痛,坐卧不得。
TKRC Z01D4/R52(疼痛) / Z01D1/9143(鼠乳) / Z01A/D203015020(药用大黄)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D4/I84(痔) / Z01D4/I84.901(痔) / Z01A/D203015032(鸡爪大黄) / Z01A/D203015021(掌叶大黄)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101083(皂荚属) / Z01A/D203015(大黄属) / Z01A/D132007008(肉桂) /
IPC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708(大黄属(大黄)) / A61K36/232(当归属) /


相关项
  • 刺猬皮:为猬科动物刺猬、达乌尔猬、大耳猬的皮。
  • 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或不育果实。前者称皂荚,后者称猪牙皂。
  • 槐耳:为多孔菌科真菌槐栓菌的子实体。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麝香: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 鳖甲: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 乌梢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功能主治: 痔。肛边生鼠乳,及大肠疼痛,坐卧不得。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
    十丸,空心食前温粥饮送下。


相似方剂
皂荚丸 黄耆丸 黄耆丸 鳖甲散 黄耆丸 鳖甲散
穿山甲散 乌蛇散 京三棱丸 黄耆散 鳖甲散 黄耆丸
内补黄耆丸 当归散 大黄散 调中丸 枳壳丸 硼砂煎丸
内补黄耆丸 雄黄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鳖甲丸,《医方类聚》,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055BD73AF3054FC792F8C372292D8333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