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着高原植物的步伐我们一行人来到西藏,大自然拔掉了我们的网线,时刻都在享受与世界失联的每一瞬间。喜马拉雅山脉极富特色的垂直地带性变化不仅是从羽绒服到短袖更是从高山草甸到热带雨林,在与植物相遇的每一个瞬间,生命好像为植物和人类敞开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出口。 植物科学家卫然曾说,做一个植物学家注定是孤独的,因为植物不会说话,他们的奥秘等着你花很长的时间去探索。而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活在本地的人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或者几辈子的时间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践去认知和利用他们身边的植物,比如拥有自己独特语言的僜人,没有文字,没有记载,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只能口口相传,许多动听的民间故事和传统的民族习俗也由于僜人中老年人的离世渐渐失传。 本次参与民族植物学的野外调查深刻感受到,这门学科就像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天赋,在与当地村民交谈的时候,要对他们的回答有所领悟,要在他们的回答里敏锐捕捉到我们需要的答案。跟随当地人的步伐上山采集植物标本,去识别每一种植物,认识和掌握它们独一无二的鉴别特征,建立起对植物形态特点的感觉。 跟随师兄师姐学习的途中,我也逐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对于民族植物学的兴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去认知他们视角下的野生植物,从笔记本上记载的植物名字到生长在高山峡谷中的鲜活植物,将感官收集的形态信息加工,最后在脑海里系统形成当地人利用植物的知识体系。 虽然此次西藏之旅最终以感冒发烧没有跟随团队去到美丽的拉萨,但身为四川人却还没去过西藏的我,面对曾经一直梦想去到那个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我还是对那个神秘、美丽、险要而又阳光炙热的地方满怀热情。 西藏人民的淳朴热情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我还记得初次到察隅县拜访僜人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声情并茂向我们讲述本民族食用和利用野生植物的经验,当地的大学生向导成为了我们语言的桥梁,笔记本上挤满了关于老爷爷口中各种野生植物的僜人语言以及传统利用方式,此刻对于野生植物的共同探寻仿佛能冲破语言的障碍,关于热爱的种子也在此刻生根发芽。 西藏人民的勇敢善良也给予我无限力量,走进墨脱县背崩乡,这里气候炎热、蛇虫密布,智慧勤劳的人们依然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走访过程中村支书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我们也是戍守边关的一份子” ,是啊!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少数民族人们进一步树牢信心,积极进取,坚定不移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在22岁之前一直萌生着要去一次西藏见见勇敢的自己的梦想,想象中的西藏是充满着信仰的经幡,是无比澄澈的天空,是自由的羊群和云朵,是进藏路途上怀揣着不同理想努力前行的人们……而当我真正涉足西藏,以民族植物学的角度去认识、感知西藏,把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与他们栖息的环境联系起来,认知他们视角下的植物。我也不再拘泥于仅仅只是观察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高度下植被的区别、高山植物的色彩多变性等,而是带着好奇的眼光和思考的能力从当地少数民族的利用实践和历史中去认知植物,认知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让我更加思考植物对于生命的意义。 深入实地调研访谈当地人利用植物的经验和智慧,记录不同民族独有的植物文化,成为了民族植物学的氤氲底色,指向的是生命与植物的生成性关系。我也始终相信正是这样的融入当地观察、访谈、认知、采集研究才能从惯性的植物学研究中开辟出另一个鲜活而又精彩的植物学世界,续写一个又一个植物与人类的故事。正如裴盛基先生创办民族植物学分会的初心,培养出的众多科学家,将带着民族植物学,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将新的学科理论和研究,带到更远的地方……
感谢这次旅程中给予我帮助的热情善良的西藏人民、年轻奉献的驻村干部、英勇无私的戍边警察……还有我们的团队,是可靠专业的晓勇师兄,是体贴沉稳的蔺蕾师姐,是值得信赖而又无比幽默的司机师傅,还有互相扶持的小伙伴们。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还在吹向喜马拉雅山脉,关于植物和人类更多的故事还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