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散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2 年) 《太平圣惠方》
传统知识-方剂 甘草一两( 炙微赤,锉) 黑豆一两( 炒熟) 干姜半两( 炮裂,锉) 糯米一两 大麻子一两 白茯苓半两 吴茱萸半两( 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TKRC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IPC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484(甘草属) /


相关项
  • 糯米: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去壳种仁。
  • 吴茱萸: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石虎Euodia rutaeca rpa (JuSS. ) Benth.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 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 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前以暖酒调下。
    若未入月,不得辄服。


相似方剂
甘豆汤 茯苓面 干姜散 大建中汤 石脂散 甘连汤
甘草散 木香理中汤 温中汤 木瓜汤 断砂散 黑豆糯米粥
茱萸六一散 生金汤 生鲤鱼汤 姜面丸 白术汤 理中化毒汤
丁香汤 温肺散 人参枳壳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甘草散,《太平圣惠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EAC2ADB77D5D40E6BE61FBD4766006E3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