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饮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3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黄耆( 剉,炒) 半两 小蓟 桑耳 附子( 炮裂,去皮脐) 各三两 延胡索 白芷 桂( 去粗皮) 各一两半 黄芩( 去黑心) 一两 肉豆蔻二枚( 去壳) 赤石脂( 研) 当归( 炙,剉) 生干地黄 芎? 白术 地榆各一两
妇人经候不调,或过多,腰疼重。
TKRC Z01A/D130092038(丽江黄芩) / Z01A/D180004357(延胡索)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130092030(连翘叶黄芩) / Z01A/D130092007(黄芩) / Z01A/D217041005(地榆) / Z01A/D13009208901(展毛韧黄芩) / Z01A/D21704100504(长叶地榆) / Z01A/D015005003(狭叶当归)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015005010(白芷) /
IPC A61K36/66(罂粟科,例如血根草) / A61K36/73(蔷薇科,例如草莓,花楸果,黑莓,黎子或火棘)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505(紫堇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739(地榆属)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539(黄芩属(黄芩)) / A61K36/53(唇形科,例如百里香,迷迭香或熏衣草)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相关项
  •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 黄芩: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地榆: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 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 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 白芷: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a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f. var. 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小蓟: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 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 功能主治: 妇人经候不调,或过多,腰疼重。

  • 用法用量: 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
    加生姜一分(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相似方剂
黄耆饮 白芷黄连汤 白芷黄连汤 黄连汤 续断饮 黄耆汤
黄耆散 白芍药散 赤芍药散 芎?汤 黄连汤 黄耆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黄耆饮,《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933D1DF866704DA4ABF2D0E676B8339D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