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术苓汤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37 年) 《辨证录》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 白术各五钱 茯苓三钱 半夏二钱 竹沥一合 附子三分
气虚呃逆,时作时止。
TKRC Z01D4/R06.601(呃逆)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D4/R06.601(呃逆)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199132001(淡竹叶) / Z01A/D020017002(人参) /
IPC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8888(半夏属) /


相关项
  • 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ex Lindl) Munro var.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气虚呃逆,时作时止。

  •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相似方剂
培土饮 参苓术附汤 怔忡饮 参术附半汤 全身汤 桂苓术附汤
白术散 玉真散 参附茯苓汤 加味参茯饮 参苓桂术汤 六君子汤
加味六君子汤 正气回生汤 救心荡寒汤 治阴化湿汤 三物汤 参术附子汤
参苓附术加生姜汤 止痛仙丹 人参温中丸 生脾助阳汤 生人汤 小异功散
六君子汤 大半夏汤 安蛔理中汤 参耆附子汤 加味温养汤 参术加桂汤
急救寒厥汤 术附丸 半夏积术丸 祛阴至圣丹 二生汤 人参化痰丸
参香散 白丸子 生附四君子汤 止泻定痛丹 续阴救绝汤 橘皮干姜汤
川椒丸 木香白术散 山芋丸 白术散 加味六君子汤 大半夏汤
木香散 竹沥二陈汤 附子朴中汤 四七汤 竹沥汤 敦厚散
荡寒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白术丸 理中降痰汤 开窍消痰汤 平肝汤
开胃散 半附理中汤 万安丹 参附救生汤 五邪汤 加味人地汤
六味回阳煎 天元二仙丹 三化丹 回阳化毒汤 参附益母汤 玉浮丸
六神散 人参宁肺汤 鸡子散 银白散 人参温中丸 二陈理中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加味术苓汤,《辨证录》,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612A1C63C68413492ADB9004B8C8C6A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