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金膏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3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白附子 乌蛇梢肉( 酒浸一宿,焙干) 干蝎梢 天麻 青黛( 研) 各一分 川附子一枚( 炮,去皮脐) 麝香 天竺黄各( 研) 一钱
1.《幼幼新书》引张涣方:吐利生风,变成慢惊。2.《普济方》引《全婴方》:急慢惊风,身体强,涎潮昏塞。
TKRC Z01A/D101094080(野青树) / Z01A/D174081010(天麻) / Z01D1/11442(慢惊风) / Z01A/D101094085(木蓝) / Z01A/D212001030(黄花乌头) / Z01A/D203012112(蓼蓝) / Z01A/D199026075(青皮竹) /
IPC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898(兰科) /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8988(天麻属) / A61K36/704(蓼属,例如节草) / A61K36/714(乌头属(舟形乌头))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麝香: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 青黛: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 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 乌梢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 天竺黄: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秋、冬二季采收。
  • 天麻: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 功能主治: 1.《幼幼新书》引张涣方:吐利生风,变成慢惊。2.《普济方》引《全婴方》:急慢惊风,身体强,涎潮昏塞。

  • 用法用量: 上先将乌蛇梢肉等五味为细末,次入青
    黛、麝香、天竺黄三味拌匀,炼蜜成膏,如皂子
    大。煎人参、薄荷汤化下。


相似方剂
天青膏 麝香青饼子 大青膏 天南星煎丸 辰砂蝎梢膏 乌蛇散
立应散 辰砂散 干蝎散 麝香散 大青膏 小天南星丸
返魂丹 安胃丸 紫霜散 天麻浴汤 天竺黄散 龙骨散
青黛丸 青金丹 还魂丹 大青膏 青黛膏 抚惊丸
天麻丸 救命麝香饼子 乌蛇丸 定命丹 与蛇散 定命丸
桃红散 红绵散 定命丹 蝎梢散 四味散惊丸 麝朱散
天麻神妙九 问命丹 黄连丸 回生丹 虎睛丸 夺命丹
天麻丸 朱砂散 桃花散 朱砂饼子 定惊神丹 辰砂保命丹
定命丹 黑虎子惊药 天麻神妙丸 麝香青金丸 定惊散 天王散
星附六君子汤 睡惊丸 蝎梢丸 香胆丸 天竺黄丸 生珠膏
青黛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青金膏,《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EA29AFC044EA416BABF443624979806C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