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汤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4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黄耆四两 防风( 去叉) 附子( 炮裂,去皮脐) 各一两半 芎?一两 麻黄( 去根节,煎,掠去沫,焙) 五两 当归( 焙) 一两 甘草( 炙,剉) 半两 芍药一两
历节风,日夜疼痛。
TKRC Z01D4/R52(疼痛) / Z01A/C004001017(草麻黄)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C004001006(中麻黄) / Z01D1/8615(历节风)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C004001003(木贼麻黄) / Z01A/C004001002(双穗麻黄) / Z01A/C004001004(山岭麻黄) / Z01A/D015076001(防风)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IPC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238(防风属) / A61K36/232(当归属) /


相关项
  • 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防风:伞形科植物防风Sa 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 功能主治: 历节风,日夜疼痛。

  • 用法用量: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
    大枣二枚(去核),生姜一分(擘碎),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次。


相似方剂
黄耆汤 附子汤 秦艽汤 附子汤 防风汤 黄耆汤
黄耆汤 紫草饮 耆附汤 防风汤 乳头散 六度煎
羌活汤 茯苓饮 黄耆汤 黄耆汤 芎?汤 芍药汤
术附汤 当归汤 桂心汤 芍药汤 黄耆膏 四物加黄耆芍药汤
防风芍药甘草汤 当归散 黄耆汤 震泽汤 宣肺汤 黄耆汤
当归散 发痘散 麻黄栀子汤 黄耆汤 芍药汤 防风芍药甘草汤
延胡索汤 金耆散 黄耆补气汤 天附散 芍药丸 大枣汤
第一和剂汤 芎藭汤 调元汤 还神散 芎黄散 养生汤
人参汤 柴胡散 茯苓汤 延胡索汤 人参固肌汤 养卫化毒汤
黄耆膏 参归芍药汤 细辛汤 桂心汤 安肺散 建中散
涌泉神应散 虎胫骨浸酒 第一和剂汤 防风散 防风汤 黄耆汤
玉屏散 白术汤 白术汤 附子振阳汤 黄耆汤 调元固表汤
黄耆汤 附子麻黄汤 平肺汤 托里汤 补脾汤 参归汤
附子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黄耆汤,《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E6F89E9836724A399B9D6BDE98F2750C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