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丸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64 年) 《幼科指南》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白芍( 酒炒) 炙耆 陈皮 归身 山药 莲肉各一两 神曲五钱 肉桂二钱
小儿脾病,困倦不思饮食,兼见肾症,羸瘦痿弱,嗜卧不起。
TKRC Z01A/D194002016(山蒟) / Z01A/D085001001(参薯) / Z01A/D220006010(柑橘) / Z01A/D085001020(山薯) / Z01A/D177001008(芍药)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25023010(艾) / Z01A/D085001(薯蓣属) / Z01A/D085001037(褐苞薯蓣) / Z01A/D085001027(日本薯蓣) /
IPC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67(胡椒科,例如牙买加胡椒粉或卡瓦胡椒)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894(薯蓣科) / A61K36/8945(薯蓣属,例如山药,薯蓣或水薯蓣)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65(芍药科,例如中国芍药)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相关项
  •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小儿脾病,困倦不思饮食,兼见肾症,羸瘦痿弱,嗜卧不起。

  • 用法用量: 荷叶水煮粳米糊丸。米汤送下。


相似方剂
补脾丸 加味四君子汤 平肝汤 息怒养妊汤 燥湿汤 加减十全大补汤
六君子汤 生脾助阳汤 加味六君子汤 启脾丸 加味四君子汤 卫生汤
参术加桂汤 保元汤 小保和丸 参术养胎饮 养脾汤 六神散
八物汤 小保和丸 增减六君汤 调脾饮 安胎饮 卫生汤
增减逍遥散 参归芍药汤 健固汤 温带益经汤 胃病汤 实脾汤
人参宁肺汤 化块丹 小保和丸 门君汤 卫君汤 调中汤
参苓桂术汤 六君子汤 清暑定逆汤 脾胃双治饮 卫生汤 黄连白术汤
五灵脂汤 参术大补丸 十全大补汤 补气固经丸 加味理中汤 参耆汤
调中汤 跗桂二陈汤 人参干姜汤 当归地黄汤 养真益元膏 加减理中汤
回浆散 秘传肥九丸 肝肾双治汤 痘泻煎 赶经汤 加减八物汤
加味参苓白术散 升芍汤 补脾散 参归补益汤 异功散加当归川芎汤 人参养胃汤
加减八物汤 和气饮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养脾丸,《幼科指南》,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DF0DE3D0C18C49359CD26874937425FB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