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元散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2 年) 《鸡峰普济方》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黄耆( 蜜炙) 苦葶苈 山药各一两 木香半两 附子一个
TKRC Z01A/D085001(薯蓣属) / Z01D4/R60.901(水肿) / Z01A/D085001020(山薯)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D4/R60(水肿) / Z01D1/1845(水肿) / Z01A/D085001027(日本薯蓣)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085001037(褐苞薯蓣) / Z01A/D194002016(山蒟) / Z01A/D085001001(参薯) /
IPC A61P7/10(抗水肿剂;利尿剂)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894(薯蓣科)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8945(薯蓣属,例如山药,薯蓣或水薯蓣)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67(胡椒科,例如牙买加胡椒粉或卡瓦胡椒) /


相关项
  •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加生
    姜、大枣,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相似方剂
白术散 玉桂枝散 参耆附子汤 诃子四柱散 苦葶苈丸 生胃散
天元二仙丹 玉柱杖散 救心荡寒汤 山药汤 母鸡汤 平胃散
参术附子汤 人参散 木香丸 六君子汤 紫菀散 温髓汤
健脾散 甘露汤 木香散 补气汤 附香丸 参苓术附汤
思食大人参丸 还神散 白术汤 参苓白术丸 人参温中丸 实脾调气丸
理中快斑汤 六柱散 六味回阳煎 续阴救绝汤 急救寒厥汤 参术附半汤
人参当归散 朱砂散 鹿角霜丸 母鸡汤 补虚丸 脾胃两安汤
加减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散 生附四君子汤 木香丸 加味四君子汤 木香散
木香白术散 术附理中丸 豆蔻散 参附耆蛎汤 加味四君子汤 生人汤
加味人地汤 白术散 白术散 六柱散 消阴止泻丹 健脾散
人参丸 附子化毒汤 五补人参丸 山芋丸 理中汤 白术散
正真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补元散,《鸡峰普济方》,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DEDD48ACA7C844CB99EA6C6242E8020A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