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丸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4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白茯苓( 去黑皮) 三两 半夏( 汤洗去滑) 生姜( 切,焙) 二两 昆布( 洗去咸,焙) 海藻( 洗去咸,焙) 各五两 桂( 去粗皮) 陈橘皮( 去白,焙) 各一两
气结喉中,蓄聚不散成瘿。
TKRC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220006010(柑橘) /
IPC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75(芸香科) /


相关项
  • 海藻: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 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夏、秋二季采捞,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昆布: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 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干燥叶状体。 夏、秋二季采捞,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功能主治: 气结喉中,蓄聚不散成瘿。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杏仁大,常含化一
    粒,细细咽津,令药气不绝。


相似方剂
姜苏饮 豉酒 星姜饮 橘姜丸 半夏茯苓汤 紫苏汤
定吐饮 玉壶丸 生犀半夏丸 半夏丸 半夏汤 半夏汤
小麦汤 四味汤 生姜丸 栝楼汤 茯苓汤 茯苓汤
人参丸 生姜汤 海藻溃坚丸 半夏汤 枳实汤 厚朴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茯苓丸,《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DE4478F87A2F4AAEBEBAE01D7D07F370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