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白术散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30 年) 《嵩崖尊生全书》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 茯苓 白术各二钱 枳壳 柴胡各一钱 藿香 干葛 五味 木香 炙草各一钱
消中,消谷善肌。
TKRC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D1/792(消中) / Z01A/D025023010(艾) / Z01A/D101147005(山葛) / Z01A/D020017002(人参) /
IPC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488(葛属(葛))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相关项
  • 葛根: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
  • 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消中,消谷善肌。



相似方剂
加味白术散 加味钱氏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木香白术散 葛根白术散 理中汤
加减钱氏白术散 人参白术散 观音散 银白散 四君子加味汤 温中和气饮
补气固经丸 柴胡散 六君子汤 加味四君子汤 术香散 加减四君子汤
加味四君子汤 丁香丸 援下回生丹 门君汤 人参白术散 补虚和气散
补气汤 紫草木香汤 肉豆蔻膏 加味六君子汤 参苓散 六攻散
人参沉香散 小异功散 枳壳橘皮汤 生附四君子汤 人参麦冬散 定吐紫金核
竹茹饮 九味理中汤 藿香散 调中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加减白术散,《嵩崖尊生全书》,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D761DF37BE204F8E94696108E5755653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