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丸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635 年) 《普济方》
传统知识-方剂 鹿茸( 制) 七十两 熟地黄十斤 附子( 制) 一百四十个 牛膝( 制) 二十两 五倍子二斤 山药四斤 肉苁蓉二斤 杜仲( 制) 二斤半
老人阳气亏脱,血不能存,走失大肠。
TKRC Z01A/D175010001(肉苁蓉) / Z01A/D194002016(山蒟) / Z01A/D085001(薯蓣属) / Z01A/D012013003(青麸杨) / Z01A/D098001001(杜仲) / Z01A/D085001020(山薯) / Z01A/D085001001(参薯) / Z01A/D01201300402(红麸杨) / Z01A/D012013001(盐麸木) / Z01A/D085001037(褐苞薯蓣) / Z01A/D175010004(盐生肉苁蓉) / Z01A/D085001027(日本薯蓣) /
IPC A61K36/67(胡椒科,例如牙买加胡椒粉或卡瓦胡椒) / A61K36/46(杜仲科,例如耐寒的橡胶树) / A61K36/894(薯蓣科) / A61K36/8945(薯蓣属,例如山药,薯蓣或水薯蓣) / A61K36/22(漆树科,例如黄栌、漆树或毒葛) / A61K36/64(列当科) /


相关项
  •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鹿茸: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 肉苁蓉: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或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Schenk) Wight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春季苗刚出土时或秋季冻土之前采挖,除去茎尖。切段,晒干。
  • 杜仲: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 五倍子: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 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 sinica( Diels) Re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 Baker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 功能主治: 老人阳气亏脱,血不能存,走失大肠。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麝香末为衣。每服二三十丸,盐汤、盐酒送下。


相似方剂
麝香鹿茸丸 重校定香茸丸 地黄丸 山茱萸丸 四精丸 鹿茸丸
肉苁蓉丸 虎胫骨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鹿茸丸,《普济方》,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9059E74A76474FFCA76E2579EFF44713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