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散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3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乌蛇梢( 生) 一两 白附子 半夏各一分 天麻 僵蚕 人参 全蝎 羌活 石菖蒲各半两 川附子一枚重半两( 炮,去皮脐)
风痫,角弓反张,潮搐,及心肺中风。
TKRC Z01D4/I64(中风) / Z01D1/811(中风) / Z01D4/I64(中风) / Z01A/D015057(羌活属) / Z01A/D003001002(金钱蒲)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D1/811(中风)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15057003(羌活) / Z01A/D212001030(黄花乌头) / Z01A/D015057002(宽叶羌活) / Z01A/D174081010(天麻) /
IPC A61K36/882(菖蒲科,例如菖蒲属)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237(羌活属) / A61K36/898(兰科) / A61K36/714(乌头属(舟形乌头))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8988(天麻属)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僵蚕: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 羌活: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ic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 de Boiss.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 石菖蒲: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 乌梢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 天麻: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风痫,角弓反张,潮搐,及心肺中风。

  •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加生姜十
    片,薄荷五叶,煎一盏,滤去滓,放温,时时滴
    口中。


相似方剂
救生菖阳汤 菖阳汤 解语丸 白丸子 天麻丸 蝎附散
急风散 加味三生丸 蝎梢丸 人参化风膏 宽气饮 天麻丸
二附散 南星半夏丸 醒风天麻汤 天麻丸 人参化风膏 半金散
羌活膏 转惊丸 天麻丸 天麻丸 僵蚕散 乌梢丹
比圣丹 朱砂散 醒风汤 清脾饮 白僵蚕丹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乌蛇散,《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F78ED6067E448F680EA069B1038D1A8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