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保胜丸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622 年) 《永乐大典》
传统知识-方剂 天麻一两( 明亮者) 白附子一两( 米泔浸一宿) 丁香一分 南木香半两 牛黄半两 黄耆一两 地榆半两( 洗净) 麝香一两 犀角末一分 大附子一两( 生姜半两,不蛀枣子二个,水一大碗,用慢火煎附子,水尽去皮,切)
小儿惊痫众疾。
TKRC Z01A/D217041005(地榆) / Z01A/D199152006(稻) / Z01A/D212001030(黄花乌头) / Z01A/D012003001(南酸枣) / Z01A/D174081010(天麻) / Z01A/D21704100504(长叶地榆) /
IPC A61K36/22(漆树科,例如黄栌、漆树或毒葛) / A61K36/898(兰科) / A61K36/73(蔷薇科,例如草莓,花楸果,黑莓,黎子或火棘) / A61K36/8988(天麻属) / A61K36/714(乌头属(舟形乌头)) / A61K36/739(地榆属)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相关项
  • 犀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及白犀 Rhinoceros simus Cottoni 等的角。前三者习称“犀角”、“暹罗角”,后二者习称“广角”、“天马角”、“柱角”。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麝香: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 地榆: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 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 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 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 牛黄: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结石。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 天麻: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 广枣:蒙古族习用药材。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 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 功能主治: 小儿惊痫众疾。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
    丸,用薄荷汤化下。身热急惊不可服。


相似方剂
十圣天麻丸 牛黄丸 牛黄丸 犀角丹 丹砂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牛黄保胜丸,《永乐大典》,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4266AC46E7C42328B3735E5CA066F6A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