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漆汤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759 年) 《朱氏集验方》
传统知识-方剂 蜀漆( 即常山苗子,若用叶尤佳) 桂心 甘草 茯苓各一两 黄耆五两 生地黄一斤 知母 芍药各二两
一切疟疾。
TKRC Z01D4/B54.X02(疟疾)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D1/2318(疟疾) / Z01A/D023002001(知母)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175029003(地黄) / Z01A/D101086006(甘草) /
IPC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64(列当科)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804(地黄属) / A61K36/8964(知母属) /


相关项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知母: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功能主治: 一切疟疾。

  • 用法用量: 上?咀。每服三钱,水煎服,不拘时候。


相似方剂
蜀漆汤 知母汤 疗疟丸 震泽汤 常山煎酒 茯苓汤
常山散 桂苓散 常山锉散 地黄散 鬼哭散 七星散
参苓散 桂枝加黄耆知母石膏汤 益多散 恒山汤 白鲜皮汤 桂心散
如圣饮 七宝锉散 木防己汤 常山饮 黄耆汤 恒山散
芎藭散 姜苓桂枝汤 平肺汤 知母饮 生地黄汤 苓桂参甘黄耆汤
小建中汤 仙灵散 当归汤 第三和剂汤 芍药汤 生地黄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蜀漆汤,《朱氏集验方》,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26196A6ED25445DBD1144D42C09B271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