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坎汤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38 年) 《辨证录》
传统知识-方剂 山茱萸一两 茯苓一两 巴戟天五钱 肉桂三钱 车前子三钱 北五味三钱 人参三钱 芡实一两 白术二两
命门虚寒,长年作泻,五更时必痛泻二三次,重则五六次,至日间反不作泻。
TKRC Z01A/D230003021(华中五味子) / Z01A/D196017013(大车前) / Z01A/D230003019(红花五味子) / Z01A/D167001001(芡) / Z01A/D230003006(翼梗五味子)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218056017(巴戟天) / Z01A/D196017006(平车前) / Z01A/D230003003(五味子)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196017003(车前) / Z01A/D230003016(毛叶五味子) / Z01A/D072002017(山茱萸) / Z01A/D025027004(白术) /
IPC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40(山茱萸科)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79(五味子科) / A61K36/62(睡莲科)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74(茜草科)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相关项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芡实: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 种仁。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  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巴戟天: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千,轻轻捶扁,晒干。
  • 车前子: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 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 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命门虚寒,长年作泻,五更时必痛泻二三次,重则五六次,至日间反不作泻。

  •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剂泻轻,再剂泻又轻,连服十
    剂,断不再泻。


相似方剂
消浆饮 参术加桂汤 通水散 芡术汤 脾湿汤 五香汤
参苓术附汤 参苓桂术汤 补火引水汤 桂苓术附汤 温土消瘕汤 三物汤
温带益经汤 利水益心丹 补水救火汤 脾肾双益丹 分水止呜汤 木香散
复阴丹 上下两济丹 风湿两祛散 开胃散 冬瓜汤 术桂豆苓汤
续阴救绝汤 平肝汤 祛寒至圣丹 保元汤 止泻定痛丹 百合消胀汤
急救寒厥汤 两止汤 安神散 补阴制火汤 五邪汤 宽腰汤
安蛔理中汤 木香白术散 温肠开闭汤 加味温养汤 分水神丹 引阳汤
截流丹 生脾助阳汤 升阴汤 援命救绝汤 救肾活肝汤 粟煎汤
银白散 中和散 人参宁肺汤 鸡子散 补气固经丸 小异功散
双桂汤 消黄去疸汤 安神丸 加味四君子汤 旺肾汤 开青散黑汤
春温汤 健固汤 卫君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填坎汤,《辨证录》,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7A5709BDACFB4731BFB3F1B666EBC481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