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哭散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3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 醋炙) 甘草( 炙) 各等分
1.《幼幼新书》引茅先生方:小儿脾寒疟疾。2.《医方大成》引汤氏方:疟疾久不愈者。
TKRC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D4/B54.X02(疟疾) / Z01D1/2318(疟疾) / Z01A/D021002001(槟榔)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IPC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889(棕榈科,例如枣椰子或椰树或美洲蒲葵) /


相关项
  • 鳖甲: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大腹皮: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 功能主治: 1.《幼幼新书》引茅先生方:小儿脾寒疟疾。2.《医方大成》引汤氏方:疟疾久不愈者。

  • 用法用量: 上鳖甲、甘草修事,外三味不得见火,为
    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冬取桃、柳枝各二七
    寸,同煎至五分,临发时服。咯吐出涎不妨。


相似方剂
鳖甲丸 常山锉散 茯苓面 常山汤 知母汤 甘草知母鳖甲丸
七宝锉散 朱砂丸 截瘴丸 松萝饮 小柴胡加常山汤 如圣饮
常山饮 祛疟饼子 仙灵散 鳖甲汤 鳖甲五味散 麝香散
鳖甲散 常山散 防葵饮 四神散 鳖甲常山酒 秦艽酒
秦艽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鬼哭散,《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62715ED092B441CCB9DC69496E2CA46A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