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肠丸

来源 元 ●(距现今约 758 年) 《御药院方》
传统知识-方剂 御米壳一两( 去隔蒂,碎,微炒,净秤) 木香 诃子皮 白芍药 甘草( 炒) 当归( 去芦头,炒) 人参各一两 白术 白茯苓( 去皮) 各一两半
泄泻不止,及诸下痢之疾。
TKRC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99165001(芦苇) /
IPC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284(苍术属) /


相关项
  • 罂粟壳: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 的干燥成熟果壳。秋季将成熟果实或已割取浆汁后的成熟果实摘下,破开,除去种子和枝梗,干燥。
  • 诃子: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 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  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芦根: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 用或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泄泻不止,及诸下痢之疾。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
    丸,水一盏煎化,食前稍热服。


相似方剂
人参散 加味理中汤 诃子散 木香丸 木香散 白术散
参耆当归散 当归散 木香散 五加皮散 诃子汤 人参白术散
却病延寿丹 乞力伽散 当归芍药汤 延寿饮子 加味白术芍药汤 调脏丸
当归丸 人参散 当归散 紫砂丹 甘草散 开胃丸
木香丸 白术丸 白术散 六合散 加减六柱饮 白术丸
诃子四柱散 当归散 当归人参汤 木香白术散 安胎桑寄生散 当归散
人参丸 阿胶白术散 陈橘皮丸 加味四君子汤 和气饮子 人参散
人参散 调中散 人参汤 固肠饮 大枣汤 灵妙散
卫生汤 十宝汤 加味四君子汤 阿胶丸 抵圣散 六君子汤
固肠汤 加减四君子汤 大补化毒汤 开胃丸 固肠汤 调胃养中汤
异功散 天麻四君子汤 沉香散 山药汤 健脾生化汤 加减枳术汤
倍术二陈汤 固真汤 诃子汤 固本化毒汤 调中散 黄耆散
大安丸 白术汤 大如圣汤 银白散 调中散 人参自术散
异功散 理中化毒汤 牡蛎散 和中汤 当归汤 麦门冬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换肠丸,《御药院方》,元.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583E35C37DC443B598A43A0A3DA77956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