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散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635 年) 《普济方》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五钱( 去芦) 丁香一钱 赤茯苓五钱 藿香叶五钱 白术五钱 白姜二钱( 炮) 甘草( 炙) 三钱 木香二钱( 炮) 厚朴( 姜制) 南星( 大者) 三个 缩砂仁一两( 同南星炒)
婴孩吐泻。
TKRC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26800203801(缩砂密)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IPC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9064(豆蔻属,例如小豆蔻) /


相关项
  • 厚朴: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var.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 功能主治: 婴孩吐泻。

  • 用法用量: 上锉。加生姜,大枣,水煎烧盐服。


相似方剂
肉豆蔻膏 定吐紫金核 人参散 厚朴散 藿香散 调中汤
和中散 匀气汤 和气散 人参白术散 双金饮 桂参汤
木香白术散 玉柱杖丸 甘草饮 人参麦门冬散 厚朴豆蔻散 加减异功散
厚朴散 沉香散 调气散 玉桂杖丸 温中和气饮 调胃散
人参藿香散 集香煎 丁香汤 脍齑散 七气汤 人参汤
人参白术汤 调中散 厚朴丸 人参汤 藿香散 加减异功散
加减渗湿汤 白术散 朴沉汤 和气散 调中散 建脾膏
温经丸 和中散 人参膏 启脾丸 白术汤 香朴四君子汤
大人参丸 人参藿香散 参半丸 人参麦门冬散 二姜汤 二姜汤
调中散 生气散 山药汤 大厚朴丸 银白散 加味四君子汤
九味理中汤 豆蔻散 藿香散 和中汤 沉香养脾丸 人参藿香汤
人参调胃膏 人参藿香汤 养胃丸 木香半夏丹 金枣儿 白术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醒脾散,《普济方》,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420710F2ECBC457595C1DCD509FFC8DB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