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散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3 年) 《太平圣惠方》
传统知识-方剂 五味子 人参( 去芦头) 当归( 锉,微炒) 黄耆( 锉) 芎藭 白茯苓各一两
产后虚喘,气少不足,四肢羸困,不欲饮食。
TKRC Z01A/D199165001(芦苇)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230003003(五味子) / Z01A/D230003006(翼梗五味子) / Z01A/D230003019(红花五味子) / Z01A/D230003021(华中五味子)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230003016(毛叶五味子) /
IPC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79(五味子科)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相关项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芦根: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 用或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产后虚喘,气少不足,四肢羸困,不欲饮食。

  • 用法用量: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
    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相似方剂
玉柱杖散 牛膝汤 救割全生汤 平肺汤 收汗汤 健脾散
人参散 玉桂枝散 麦冬饮 人参芍药汤 人参茯苓粥 归耆汤
竹茹散 五补人参丸 人参散 托里汤 参麦茯苓粥 杜隙汤
榉皮散 山芋丸 调元固表汤 黄耆饮子 转环丹 人参固肌汤
参苓散 参归汤 养卫化毒汤 人参散 竹茹饮子 紫砂丹
健脾散 当归二黄汤 人参当归散 桂心散 止汗神丹 建中汤
麦门冬饮子 漏芦汤 天元二仙丹 人参芍药汤 固元膏 调元汤
澄泉散 地骨皮散 大补营卫汤 芍药汤 加味芎归汤 黄耆汤
补气解晕汤 黄芩散 芍药汤 大补化毒汤 蝉壳汤 黄耆汤
麻黄根散 参耆当归散 人参散 当归汤 卫生汤 大如圣汤
麦门冬汤 母鸡汤 参耆救母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五味子散,《太平圣惠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3CE92CE3888D4C5CAF926CFA6F0819B9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