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丸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3 年) 《太平圣惠方》
传统知识-方剂 乳香半两( 锉,研入) 木香半两 肉豆蔻半两( 去壳) 当归半两( 锉,微炒) 青橘皮半两( 汤浸,去白瓤,焙) 京三棱半两( 煨,锉) 干漆半两( 捣碎,炒令烟出) 紫菀一两( 去苗土) 干姜一两( 炮裂,锉) 附子一两( 炮裂,去皮脐) 鳖甲一两半( 涂醋,炙令黄,去裙襴) 朱砂一分( 细研) 巴豆一两( 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宿食不化,心膈气滞,中焦不和,及癥癖积聚,或多呕逆。
TKRC Z01D1/171(积聚)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012017015(漆) / Z01A/D258001009(黑三棱) / Z01A/D015005038(当归) /
IPC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22(漆树科,例如黄栌、漆树或毒葛)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鳖甲: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青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r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 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  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
  • 乳香: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属植物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树皮渗出的树脂。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每种乳香又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干漆:漆树科植物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F.A.Barkl.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一般收集盛漆器具底留下的漆渣,干燥。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三棱: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干燥块茎。冬季至次年春采挖,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 功能主治: 宿食不化,心膈气滞,中焦不和,及癥癖积聚,或多呕逆。

  • 用法用量: 上药除乳香、朱砂、巴豆外,并为末,每二匙药末用细荞面一匙相和,更研令匀,滴水为丸,如绿豆大,候干,以浆水煎令沸,下药丸子,煮一二沸,候药丸子浮上,乃滤出,于竹筛子内晒干。每服三丸或五丸,以温水送下。若有久积聚,常于临卧服五丸愈。


相似方剂
丁香丸 丁香丸 京三棱丸 鳖甲丸 无忧丸 京三棱丸
万金丸 木香三棱丸 宣连丸 硼砂丸 干漆丸 巴豆丸
赤丸子 乳香丸 木香丸 鳖甲丸 七星丸 木香丸
煨姜丸 乳香丸 干漆丸 硼砂丸 干漆散 鳖甲煎丸
木香丸 木香三棱丸 礞石丸 益神丸 三棱汤 木香丸
芫花散 朱砂丸 京三棱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乳香丸,《太平圣惠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2F4F9903EFED4A3D914580B0B681DCDB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