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治痢保和丸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535 年) 《育婴家秘》
传统知识-方剂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枳壳( 炒) 厚朴( 姜汁炒) 黄连( 炒) 山楂肉 萝卜子( 炒) 神曲( 炒) 麦芽( 炒) 各五分 木香 槟榔 炙甘草各减半
小儿痢疾,其积有未尽者,有久痢原未得下者,或脾虚不可下者。
TKRC Z01D1/2319(痢疾) / Z01A/D217013007(湖北山楂) / Z01A/D217013005(野山楂) / Z01A/D220006010(柑橘)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217013014(云南山楂) / Z01A/D217025013(光萼海棠) / Z01A/D21701301101(山里红) / Z01A/D212017006(云南黄连) / Z01A/D212017001(黄连) / Z01A/D212017002(三角叶黄连) / Z01A/D217025006(台湾林檎) /
IPC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73(蔷薇科,例如草莓,花楸果,黑莓,黎子或火棘)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734(山楂属) / A61K36/718(黄连属(黄连)) / A61K36/73(蔷薇科,例如草莓,花楸果,黑莓,黎子或火棘)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相关项
  •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厚朴: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var.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山楂: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 功能主治: 小儿痢疾,其积有未尽者,有久痢原未得下者,或脾虚不可下者。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别取神曲糊为丸,米饮送下。


相似方剂
保和丸 保和丸 保和去滞丸 保和丸 养脾消积丸 化滞调中汤
秘传保和丸 和中丸 栀连二陈汤 九仙夺命丹 宽中汤 秘传保和丸
加味香连丸 导气汤 川楝子散 家传养脾消积丸 理气丸 滞下丸
加味二陈汤 平胃散 养脾进食丸 中和丸 橘皮汤 神曲汤
香连导滞汤 调中理气汤 九物饮 参术健脾汤 加减导气汤 理中丸
六味肥儿丸 木香散 曲糵枳术丸 加味二陈汤 木桶二陈汤 香苏饮
加味枳术丸 化食养脾汤 加味二陈汤 家秘消积散 加味香连丸 宽中快斑汤
枳术丸 导气汤 秘传加减调中汤 半夏曲芽汤 和中健脾丸 消胃饮
家传保和丸 加减六君子汤 理脾固本汤 保和丸 加味平胃散 清痢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家传治痢保和丸,《育婴家秘》,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2A1663E3EF254B87BCFD944C8DB2B646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