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黄健脾汤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657 年) 《痘疹仁端录》
传统知识-方剂 陈皮 枳壳 半夏 山楂 茯苓 当归 川 腹皮 木香 白 白术
夹脾疳,面清黄,唇淡白,发渴发喘。
TKRC Z01A/D220006010(柑橘) / Z01A/D217025013(光萼海棠) / Z01A/D217013005(野山楂) / Z01A/D217025006(台湾林檎) / Z01A/D21701301101(山里红) / Z01A/D217013007(湖北山楂) / Z01A/D021002001(槟榔)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217013014(云南山楂) / Z01A/D015005038(当归) /
IPC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73(蔷薇科,例如草莓,花楸果,黑莓,黎子或火棘) / A61K36/73(蔷薇科,例如草莓,花楸果,黑莓,黎子或火棘)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734(山楂属)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889(棕榈科,例如枣椰子或椰树或美洲蒲葵)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相关项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大腹皮: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 山楂: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 功能主治: 夹脾疳,面清黄,唇淡白,发渴发喘。

  • 用法用量: 甘草浓煎,又用蟾酥酒调少许服。


相似方剂
益黄健脾汤 橘皮半夏汤 香白芷散 补脾丸 木香散 佐脾丸
茯苓厚朴汤 加味香砂六君汤 姜术散 燥湿消中饮 调中汤 化痰丸
白术丸 束胎散 二陈汤 二陈加枳壳汤 苍半苓陈汤 白术汤
小异功散 去毒化虫汤 橘皮汤 白术胡椒丸 白术散 行气下乳汤
三合汤 白术丸 六君子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和中汤 加味六君子汤
补气汤 香砂二陈汤 用效润肠丸 三倍丸 紫草木香汤 丁香丸
定命饮 竹茹石膏汤 加减理中汤 调中汤 木香白术散 人参当归散
束胎丸 清气汤 半夏丸 蚕蝎归耆汤 葛根白术散 温中化痰汤
祛阴至圣丹 消实汤 开窍消痰汤 理脾丸 白术丸 小半夏加橘皮汤
六君子汤 木香半夏丸 佐脾丸 桔枳汤 香砂枳术丸 木香枳壳汤
卫元汤 小保和丸 芎夏汤 木香白术散 理气健脾丸 玉浮丸
白术汤 参香散 卫元汤 人参黄老汤 加味茯苓半夏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益黄健脾汤,《痘疹仁端录》,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1730633D263F4506B5CFFEE6FBB40657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