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呆丹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38 年) 《辨证录》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一两 白芍三两 当归一两 半夏一两 柴胡八钱 生枣仁一两 附子一钱 菖蒲一两 神曲五钱 茯神一两 天花粉三钱 柏子仁五钱
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
TKRC Z01D2/3168(祛痰开窍)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77032024(中华栝楼) / Z01A/D077032(栝楼属) / Z01A/D177001008(芍药)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21501400402(酸枣) / Z01A/D077032013(栝楼) /
IPC A61K36/42(葫芦科) / A61K36/72(鼠李科,例如弗朗鼠李,口香藤或伞树)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65(芍药科,例如中国芍药)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428(栝楼属) / A61K36/725(枣属,例如枣)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酸枣仁: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 (Bunge) 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和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 天花粉: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

  • 用法用量: 水十碗,煎一碗,使强有力者,抱住其
    身,另用二人执拿其两手,以一人托住其下颔,
    一人将羊角去尖,插其口灌之。倘不肯服,不妨
    以杖击之,使动怒气,而后灌之。服后必然骂詈,
    少顷必倦而卧,听其自醒,切不可惊动,自醒则
    全愈,否则止可半愈也。


相似方剂
济艰汤 苏心汤 救呆至神汤 夺魂汤 润胆汤 治救寒狂丹
参术二仁汤 救心神丹 救呆至神汤 当归散 补心汤 攸利汤
安神散 定悸汤 补真内托散 启迷奇效汤 祛痰定癫汤 解围汤
化狂丹 胜邪汤 加减小柴胡汤 加味三生饮 指迷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转呆丹,《辨证录》,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16EED1557FA64213A98D3F45DE83905B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