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龙胆汤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38 年) 《辨证录》
传统知识-方剂 白芍一两 龙胆草 半夏各一钱 茯苓五钱 茵陈 竹茹各二钱 白术三钱
胆怯而湿乘,心惊胆颤,面目俱黄,小水不利,皮肤瘦削。
TKRC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107008033(头花龙胆) / Z01A/D199026079(青竿竹) / Z01A/D025023136(猪毛蒿) / Z01A/D177001008(芍药) / Z01A/D025023026(茵陈蒿) / Z01A/D025027004(白术) /
IPC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515(龙胆属) / A61K36/65(芍药科,例如中国芍药) / A61K36/51(龙胆科) /


相关项
  • 竹茹: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 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 称“齐竹茹”。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茵陈: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营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功能主治: 胆怯而湿乘,心惊胆颤,面目俱黄,小水不利,皮肤瘦削。

  •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相似方剂
玉真散 两宜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平肝汤 竹茹石膏汤 白术丸
半夏竹茹汤 白术散 姜术汤 半夏汤 调中汤 六君子汤
燥湿消中饮 泻肝利湿汤 二白丸 麦门冬汤 茵陈苓术黄连汤 燥湿汤
治阴化湿汤 半夏汤 参苓桂术汤 半夏汤 橘皮半夏汤 培土饮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竹茹龙胆汤,《辨证录》,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1155ABBAFDED4D8BA8F9CD9CE5EC35E7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