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苓术汤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38 年) 《辨证录》
传统知识-方剂 茵陈三钱 茯苓 白术 薏仁各五钱 知母一钱
谷疸,胃中虚热,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金色。
TKRC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19905400201(薏米) / Z01A/D023002001(知母) / Z01A/D025023026(茵陈蒿) / Z01A/D025023136(猪毛蒿) /
IPC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8994(薏苡属) / A61K36/8964(知母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相关项
  • 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 ma-yuen (Roman. )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
  • 知母: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茵陈: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营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功能主治: 谷疸,胃中虚热,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金色。

  •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相似方剂
茵陈苓术黄连汤 苓术茵陈汤 两宜汤 黄白散 三化丹 健固汤
薏仁苓术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茵陈苓术汤,《辨证录》,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09C89731104F4009980373EA1924D29A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