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三五七散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46 年)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传统知识-方剂 山茱萸 干姜( 炮) 茯苓( 去皮) 各三斤 附子( 炮,去皮脐) 三十五个 细辛一斤八两 防风( 去芦) 四斤
八风五痹,瘫痪亸曳,口眼喎斜,眉角牵引,项背拘强,牙关紧急,心中愦闷,神色如醉,遍身发热,骨节烦痛,肌肉麻木,腰膝不仁,皮肤瞤动或如虫行;又治阳虚头痛,风寒入脑,目旋运转,有似舟船之上,耳内蝉鸣,或如风雨之声。应风寒湿痹,脚气缓弱等疾。
TKRC Z01D4/R51(头痛) / Z01D1/1847(瘫痪) / Z01D4/G83.902(瘫痪) / Z01D4/R50.051(发热) / Z01D4/R51.X01(头痛) / Z01D4/G83.902(瘫痪) / Z01D1/181(发热) / Z01D1/186(头痛) / Z01D4/R50.952(发热) / Z01A/D022002018(细辛) / Z01A/D015076001(防风) / Z01D1/1847(瘫痪) / Z01D4/R51.X01(头痛) / Z01D1/186(头痛) / Z01D1/8613(湿痹) / Z01D4/R51(头痛)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022002036(汉城细辛) / Z01A/D072002017(山茱萸) /
IPC A61K36/26(马兜铃科,例如细辛)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268(细辛属) / A61K36/238(防风属) / A61K36/40(山茱萸科)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防风:伞形科植物防风Sa 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细辛: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 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功能主治: 八风五痹,瘫痪亸曳,口眼喎斜,眉角牵引,项背拘强,牙关紧急,心中愦闷,神色如醉,遍身发热,骨节烦痛,肌肉麻木,腰膝不仁,皮肤瞤动或如虫行;又治阳虚头痛,风寒入脑,目旋运转,有似舟船之上,耳内蝉鸣,或如风雨之声。应风寒湿痹,脚气缓弱等疾。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


相似方剂
三五七散 天雄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加减三五七散,《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FDA94F1690824CB29467C0E88DBDD78A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