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补黄耆汤

来源 晋 ●(距现今约 1574 年) 《刘涓子鬼遗方》
传统知识-方剂 黄耆 茯苓各三两 芍药二两 麦门冬三两( 去心) 甘草二两( 炙) 厚朴一两( 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干地黄三两
妇人客热,乳结肿,或溃,或作痈。
TKRC Z01D4/L02.907(痈)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D1/923(痈)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023017019(麦冬)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23017006(沿阶草) /
IPC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8968(沿阶草属)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相关项
  • 麦门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或沿阶草的块根。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厚朴: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var.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妇人客热,乳结肿,或溃,或作痈。

  •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
    服,日三夜一。


相似方剂
芍药甘草汤 内补芍药汤 茯苓汤 内补黄耆汤 新定桂苓汤 芍药汤
芍药汤 竹叶汤 鹿肉汤 内补竹叶黄耆汤 参苓散 鹿肉汤
黄耆汤 平肺汤 人参汤 黄耆汤 解散甘草汤 苓桂参甘黄耆汤
黄耆人参牡蛎汤 加减平胃散 柴胡人参汤 茯苓五味丸 人参汤 人参汤
乌梅散 黄耆汤 黄耆四物汤 黄耆汤 人参白术汤 调元汤
治气汤 芍药汤 和中汤 犀角散 人参汤 黄耆汤
人参饮 参苓散 麦门冬汤 黄耆汤 远志汤 芎藭散
健脾散 黄耆汤 当归芍药汤 芍药汤 桔梗饮子 芍药汤
和气散 茅根汤 茯苓汤 芦根饮 参耆保元汤 人参麦门冬散
加味保元汤 半夏汤 乌鸡汤 人参汤 麦门冬人参汤 黄耆汤
桂枝参苓汤 震泽汤 麦门冬散 人参散 保元快斑汤 小麦汤
芎黄散 参归芍药汤 保元固气汤 黄连饮 大保元汤 调元固表汤
人参汤 参归汤 参耆姜苏石膏汤 人参麦门冬散 芍药汤 参耆丹桂红蓝汤
还神散 保元回浆散 内补汤 养卫化毒汤 黄耆汤 黄耆汤
参耆桂麻汤 七星散 人参固肌汤 调脾养荣汤 补元快斑汤 涌泉神应散
调元汤 补脾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内补黄耆汤,《刘涓子鬼遗方》,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FBD51BCAD4594FD88757F444AE232DA1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