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儿芦荟丸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2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芦荟 白附子( 末) 白芜荑( 末) 各一钱 朱砂 胡黄连( 末) 雄黄各二分 青黛 黄连( 末) 各七分 轻粉一钱七 诃子二个( 末) 使君子二十个( 烧) 麝香半钱 巴豆十四个( 去皮心膜,用纸十重出油)
小儿五疳八痢,急慢惊风,日渐羸瘦。
TKRC Z01A/D212017006(云南黄连) / Z01A/D212001030(黄花乌头) / Z01A/D024001001(芦荟) / Z01A/D212017002(三角叶黄连) / Z01A/D203012112(蓼蓝) / Z01A/D067005002(使君子) / Z01A/D212017001(黄连) / Z01A/D259002023(榆树) / Z01D1/11442(慢惊风) / Z01A/D101094085(木蓝) / Z01A/D101094080(野青树) / Z01A/D259002017(大果榆) /
IPC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714(乌头属(舟形乌头)) / A61K36/704(蓼属,例如节草) /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718(黄连属(黄连)) /


相关项
  • 芜荑:为榆科植物大果榆果实的加工品。
  •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麝香: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 诃子: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 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  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芦荟: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 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  浓缩干燥物。前者习称“老芦荟”,后者习称“新芦荟”。
  • 青黛: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 胡黄连: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 使君子: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的干 燥成熟果实。秋季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 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 功能主治: 小儿五疳八痢,急慢惊风,日渐羸瘦。

  • 用法用量: 上十三味,先将十二味和研匀,次入巴豆
    霜,再研如面,拌和匀,用熊胆少许,热汤半盏,
    浸汤瓶口上良久,熊胆溶作水,滤去滓,入面半
    匙煮成糊,和药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五七丸,
    用薄荷汤吞下。


相似方剂
青金丹 二神散 雄黄丸 定惊神丹 黄连丸 使君子丸
蟾酥丸 香蟾煎 龙脑丸 青龙丸 青金丹 桃红丸
辰砂丸 牛黄膏 朱粉散 日月丹 青金丹 牛黄朱砂丸
丁香丸 朱砂膏 麝香青饼子 芦荟丸 麝朱丹 芦荟丸
辰砂散 吕祖一枝梅 芦荟丸 辰砂保命丹 睡应丸 睡惊丸
麝朱散 胡黄连丸 揭风汤 朱砂散 一字散 定惊散
麝香散 干蝎散 蚵蚾丸 如圣丸 大芦荟丸 万金丹
芦荟丸 红曰散 黄连猪胆丸 麝香熊胆丸 朱麝丹 万金丸
胡黄连丸 神应散 真珠丸 睡惊膏 券虎丸 青黛丸
雄黄丹 慈救丹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肥儿芦荟丸,《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D61FB7B3699E4C04B4699F278485BA8F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