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味白术汤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2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白术当归各一两 厚朴( 炙) 半夏炙甘 草人参川芎生姜各二两 枳实三十枚( 炙) 食茱萸 二合
小儿腹中有热、有寒在胸上,逆吐,腹中雷鸣而满,惊啼,甚即发痫掣缩,休作有时。
TKRC Z01A/D220006012(枳)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D015005038(当归) /
IPC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相关项
  • 吴茱萸: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石虎Euodia rutaeca rpa (JuSS. ) Benth.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 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 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枳实: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 变种或甜橙Citrus sz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 5~6月收 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 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
  • 厚朴: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var.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小儿腹中有热、有寒在胸上,逆吐,腹中雷鸣而满,惊啼,甚即发痫掣缩,休作有时。

  • 用法用量: 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三合,日三夜二。


相似方剂
白术汤 十味白术汤 白术汤 白术汤 芎朴丸 人参汤
人参白术散 半夏积术丸 人参散 当归散 久疟饮 加味四君子汤
人参散 人参白术散 半夏汤 枳实汤 半夏饮 半夏汤
人参汤 健脾化气饮 加味佛手散 健脾消食生化汤 芎朴丸 加味四君子汤
四味枳实散 和中汤 橘皮汤 半夏拨刀 粟煎汤 丁香丸
人参汤 人参芎归汤 升肠饮 当归饮 健脾生化汤 肥气主方
平胃丸 保元汤 当归散 八物汤 厚朴汤 当归葱白汤
人参当归散 夺门丹 参术附半汤 温中散 半夏饮子 厚朴散
茯苓汤 加味生姜理中汤 救晕至圣丹 厚朴汤 甘草饮 厚朴汤
旋覆花汤 小白术汤 大半夏汤 玉脂散 豆蔻丸 半夏丸
金粟散 加味调中健脾汤 内补汤 飞步饮 归芍饮 补气升肠饮
茯苓厚朴汤 八等散 半夏散 益元汤 厚朴汤 大半夏汤
保生汤 参粟汤 人参厚朴汤 白术丸 健中丸 转头丹
厚朴散 调气散 白术汤 紫桂丸 人参汤 加味归术芎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十味白术汤,《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BBBE020C052342F397EDE9B968DB92E1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