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地黄丸

来源 明 ●(距现今约 622 年) 《袖珍小儿方》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 去芦) 二钱 熟地黄四钱 鹿茸( 酒炙) 山药( 去皮) 白茯苓( 去皮) 牡丹皮( 去心) 山茱萸( 去核) 各三钱
婴孩、小儿颅囟开解,头缝不合。
TKRC Z01A/D194002016(山蒟) / Z01A/D072002017(山茱萸) / Z01A/D085001027(日本薯蓣) / Z01A/D085001(薯蓣属) / Z01A/D085001020(山薯) / Z01A/D085001037(褐苞薯蓣)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85001001(参薯) /
IPC A61K36/67(胡椒科,例如牙买加胡椒粉或卡瓦胡椒)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8945(薯蓣属,例如山药,薯蓣或水薯蓣) / A61K36/894(薯蓣科) / A61K36/40(山茱萸科) /


相关项
  •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 鹿茸: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 牡丹皮: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婴孩、小儿颅囟开解,头缝不合。

  • 用法用量: 上为极细末,炼白蜜为丸,如芡实大。食
    远用人参煎汤送下。


相似方剂
人参地黄丸 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 加味地黄丸 山茱萸丸 香茸丸
八味地黄丸 加减地黄汤 加味地黄丸 加味地黄丸 朱砂散 寄生散
双补地黄丸 当归地黄丸 人参丸 四精丸 麦门冬煎 人参干姜汤
八味地黄丸 加味地黄丸 茱萸丸 小补阴丸 加味地黄丸 补肾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加味地黄丸 加味四君子汤 归茸丸 滋阴地黄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人参地黄丸,《袖珍小儿方》,明.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E0AF751DC9646D6B6B93935C3AD2B0D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