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丸子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2 年) 《圣惠》
传统知识-方剂 天麻一两 干蝎半两( 生用) 附子半两( 生用,去皮脐) 芎?三分 细辛半两 半夏半两( 生用) 川乌头一分( 生用,去皮脐) 白附子半两( 生用) 白僵蚕三分( 生用) 麝香一分( 细研) 麻黄半两( 去根节)
一切风。
TKRC Z01A/C004001002(双穗麻黄) / Z01A/C004001003(木贼麻黄) / Z01A/C004001017(草麻黄) / Z01A/D212001030(黄花乌头) / Z01A/C004001004(山岭麻黄) / Z01A/D019020008(半夏) / Z01A/C004001006(中麻黄) / Z01A/D022002036(汉城细辛) / Z01A/D022002018(细辛) / Z01A/D174081010(天麻) /
IPC 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 / A61K36/898(兰科) / A61K36/8888(半夏属) / A61K36/268(细辛属) / A61K36/8988(天麻属) / A61K36/714(乌头属(舟形乌头)) / A61K36/26(马兜铃科,例如细辛) /


相关项
  • 川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母根。
  • 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麝香: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 细辛: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 根,晒干。
  • 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 天麻: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 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 功能主治: 一切风。

  • 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枣瓤为丸,如绿豆大,以腻粉滚过,令干。每服三丸,以温酒送下。


相似方剂
白丸子 牛黄丸 龙脑丸 桃花散 通明赤丸 天南星丸
麻黄汤 七宝散 八风丹 五生丸 蝎附散 青龙堂
四生丸 加味三生丸 芎辛散 白附子丸 芎?汤 大黄丸
天麻散 水银丸 刷痰丸 天麻散 龙脑丸 把搐膏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白丸子,《圣惠》,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B82EEBCEB8E4E93B0905BD5FEB664A2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