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丸

来源 唐 ●(距现今约 1354 年) 《外台秘要》
传统知识-方剂 芫花一两( 熬) 大黄 甘遂 黄连 麻黄( 去节) 杏仁( 去尖皮) 甘草( 炙) 附子( 炮) 各一两 巴豆五十个( 去皮心)
留饮宿食。
TKRC Z01A/D212017001(黄连)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C004001017(草麻黄) / Z01A/D203015032(鸡爪大黄)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C004001004(山岭麻黄) / Z01A/D099023(大戟属) / Z01A/C004001006(中麻黄)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C004001003(木贼麻黄) / Z01A/C004001002(双穗麻黄) / Z01A/D203015(大黄属) / Z01A/D203015020(药用大黄) / Z01A/D212017006(云南黄连) / Z01A/D212017002(三角叶黄连) / Z01A/D203015021(掌叶大黄) / Z01A/D099023036(甘遂) /
IPC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718(黄连属(黄连)) / A61K36/708(大黄属(大黄)) / A61K36/47(大戟科,例如蓖麻)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相关项
  •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的种子。
  •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甘遂: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 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功能主治: 留饮宿食。

  • 用法用量: 上为末,杏仁、巴豆别捣如膏,合和以蜜为丸,如小豆大。食前服一丸,一日二次。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相似方剂
芫花丸 陷胸汤 接命丹 麻黄汤 駃豉丸 陷胸汤
四顺散 附子饮 独活汤 五味子汤 秦川剪红丸 如神丸
杏仁煎 四顺散 大黄汤 家秘三黄丸 四物丸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两感夺命汤 二黄汤 小消化水丸 洗心散 牛黄散 黄连膏
紫雪丸 定喘丸 针头丸 附子汤 双治汤 水解散
石膏汤 攒风散 二黄汤 结水汤 苍术散 杏仁丸
巴豆丸 大黄丸 雪煎 麻黄加葛根汤 黄连丸 四神汤
麻黄汤 麻黄散 款花汤 牛黄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芫花丸,《外台秘要》,唐.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8A487F658C9649969E9F78F41605C7FC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