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散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2 年) 《太平圣惠方》
传统知识-方剂 酸枣仁半两( 微炒) 败龟三分( 涂酥炙令黄) 虎胫骨一两( 涂酥炙令黄) 羌活三分 牛膝三分( 去苗) 桂心三分 附子三分( 炮裂,去皮脐) 枳壳三分( 麸炒微黄,去瓤) 地龙一两( 微炒) 当归一两 没药半两 乳香半两 补骨脂三分( 微炒) 赤芍药三分
白虎风,痛彻骨髓,昼静夜发。
TKRC Z01A/D21501400402(酸枣) / Z01A/D015057002(宽叶羌活) / Z01A/D015057003(羌活) / Z01A/D015057(羌活属) / Z01A/D132007(樟属)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015005038(当归) /
IPC A61K36/72(鼠李科,例如弗朗鼠李,口香藤或伞树)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725(枣属,例如枣) / A61K36/237(羌活属)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232(当归属) /


相关项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酸枣仁: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 (Bunge) 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和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 没药: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 或哈地丁树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分为 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羌活: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ic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 de Boiss.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龟甲: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剥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残肉,晒干。
  • 补骨脂: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果实,除去杂质。
  • 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 乳香: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属植物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树皮渗出的树脂。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每种乳香又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

  • 功能主治: 白虎风,痛彻骨髓,昼静夜发。

  • 用法用量: 上为细散。每次二钱,以温酒调下,不拘
    时候。


相似方剂
牛膝丸 虎骨散 虎骨散 虎骨散 羌活散 乳香散
虎骨散 败龟散 牛膝散 牛膝浸酒 漏芦散 虎骨散
薏苡仁散 虎骨丸 牛膝散 乳香散 酸枣仁散 当归散
芎?散 虎骨散 芎藭散 酸枣仁散 天麻地龙九 当归散
芍药汤 没药散 虎骨散 败龟散 酸枣仁散 安息香丸
乳香丸 附子散 芎藭散 乌金煎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酸枣仁散,《太平圣惠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7DACFFFD47C44DB2A84F1D9B6E10CBCD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